close

黑眼睛跨劇團《醜男子》

~Marius von Mayenburg

 首演於09/08/21~23台北市中山堂

列特(吳昆達飾),上班族,因為生得醜,老闆謝夫勒(應蔚民飾)不讓他前往發表他所研發的新插頭,而派他的助手卡爾曼(張睿家飾)前往。列特驚於居然是因為自己的醜,回家後詢問妻子芳妮(蔣薇華飾),想不到芳妮多年來都只看他的眼,從不正視他。因此,列特決定去作整形手術。

 

醫生謝夫勒(應蔚民飾)的手術非常成功,改造後的列特成了美男子,順利前往他的新產品發表會。這一改變,使列特受到人人愛戴,妻子也更加愛他;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明星的他,每次發表會後都有至少25位女性在排隊等他。此外,一位上了年紀的富婆芳妮(蔣薇華飾)看上了他,以及富婆的兒子卡爾曼(張睿家飾)也對他頗有好感,驚慌失措的列特面臨了許多平常無法想像的事件。

 

更可怕的是,大家都想擁有像列特那樣完美的臉蛋,紛紛找醫生謝夫勒要如是地整型。其結果,妻子芳妮不知愛的是誰;富婆芳妮不知與誰上了床;老闆謝夫勒認不出他……變臉後的列特,在滿面春風之際,陷入了困惑……

 

 

我很醜,可是我風靡全球!

由鴻鴻所成立黑眼睛誇劇團的創團之作《醜男子》在第十一屆台北藝術節首演。這齣是引進當今德國炙手可熱的年輕劇作家馮.梅焰堡的作品。《醜男子》於20071月在柏林首演,去年在英國皇家劇院演出造成了驚異轟動,迴響熱烈,今年將再度到英國巡迴演出。

 

 

比醜更可怕的,是美!

此劇大玩角色扮演,除了列特(吳昆達飾)之外,其餘三人分飾二角。採用諷刺喜劇的方式,探討現今社會對於「臉」以及「美」與「醜」的詮釋,究竟什麼是「美」?什麼是「醜」?「臉」到底應該是什麼樣子呢?

 

在這追求流行的世代,人人嚮往成為美女型男的潮流之下,足可見這種「門面」的重要性。這臉皮是可以拉的、鼻子是可以削的、眼皮是可以割的、睫毛是可以裝的、頭髮是可以染色或是換一頂的;更甚者還可以指定我要林志玲的可愛臉蛋、裘莉的迷人嘴唇、劉德華的鷹勾鼻等等。如果我說我是身在一個瘋狂的年代,那一點也不假。這讓我想起前先日子的全球頭條幾乎佔盡了媒體版面---關於歌手麥可傑克森的眾多新聞。原本好好的一位超級巨星,不知何故,甘願屈服於難以估算的針頭,在我看來他的一生真是精采的千瘡百孔,從黑到白,令人驚豔。

 

回到本戲,序場可見四名演員站在模特兒展示架旁,女的穿著整齊,男的僅穿內褲。四人以大量誇張的肢體動作在舞台上時而學雞振翅,時而仿猴搔癢,不斷以這些令人錯愕的動作轉化台位,令人摸不著頭緒。我想以這種戲前戲的方式開始,具有破題的效果,也預示了導演接下來想要告訴觀眾的事情---在現在消費型的社會裡,關於美醜的價值觀界定,以及關於美醜的定義。

 

值得一提的是,本戲演員採不換裝、不換景、不換臉的方式演出,即整型後的臉與整型前無異。在這樣的設定下,如何透過演員的方法演技以及導演的表現手法來傳達價值判斷、複製等議題將會是一大挑戰。另外,也由於是一人分飾,在快速的節奏轉換之下,一下是妻子芳妮,一下是富婆芳妮;一會是助手卡爾曼,一會兒是兒子卡爾曼,除了需要靠演員以聲音音調的高低、口氣、姿態等來有力地建構角色之外,也挑戰著觀眾的反應力即理解程度,相當有趣刺激。

 

此外,人人都是列特的結果,讓處在黑色幽默氛圍中的觀眾心情上是起伏不定的,究竟換了一張臉後是好還是不好?在列特整型後,列特所面臨的問題:「我是誰?」而妻子芳妮所面臨的問題:街上怎麼有那麼多列特?列特陷入了沒有人認識他的窘境,且到戲的尾聲,從列特與卡爾曼的對話中可以知道,列特已經分不清楚到底誰是誰了。

 

卡爾曼:是我。

列特:誰?

卡爾曼:我。

列特:我?

卡爾曼:是。我。

列特:你是「我」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列特:我一直在找你。

卡爾曼:找我?

列特:對。我。

卡爾曼:現在你找到我了?

列特:我想是。我找到我了

 

 

真實的我,在哪裡?

看完這齣戲可以讓觀眾思索一些問題:當「這張臉」(或是這種美感)成為大家眾所認同且模仿時,那人還有其獨特性可言嗎?當社會的價值觀成為單一化時,其所面臨的問題及所造成的結果是什麼?美是如何形成的?美的標準為何?我到底在追求什麼?或是我要追求什麼?

 

上述牽扯到一個核心問題:自我認同。看看今日的年輕人似乎在害怕假如不順應著潮流走,就好像失去什麼貴重的東西,頓時無所依侍,徬徨不安,活得不自在。所以,同一牌鞋子滿街走、同一款包包肩肩背、掛同式的耳環、剪同樣的髮型。另外,極高的手機、車子替換率;因為這些代表了身分的認同、社交圈的等級,或是階級高低的差別等等,在我看來,這根本就是一種另類的歧視。難道,假如有人不跟大夥一窩鋒,就意味著他們極不視相、不上道,不但怪異,且極難相處嗎?這到底是怎麼回事?這中間到底出了什麼問題?

 

我想,無法自我認同是事實,自我效能低落更是背後的操弄者。可是,為什麼人會盲從,為什麼會對自己沒有信心,這是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。其次,對於「美」與「醜」其實都是沒有定義的,美醜是社會所建構出來的,是大眾媒體所投射出來的「荒唐」,是社會情境導致我們迷失所產生的結果,是這個大談民主自由的大環境所給予的價值觀與定義。最後,人人都一個樣,人人都不想改變這種一致性,人人都成了法國劇場大師尤涅斯科筆下的犀牛

 

不斷被洗腦的結果,自己就不成了自己,個人的獨特性也將消失殆盡。當一個人的特殊性、差異性被抹平後,其實是種災難;劇中列特的遭遇可說是滿城潘安的最佳註解。這種感覺就很像是當全世界都是你的時候,或者是當全世界只剩下你的時候,這難道不是個極為恐怖的夢魘嗎?說是種災難,倒不如說是場悲劇。可就是有人無法自拔地陷入了。

 

 

美只有一種,就是最適合自己的樣子

臉的模樣,抑或是美的標準,其實存在於他人的看法之中,而這看法是社會形塑而來的。張小虹稱「停格的美」形容得極為貼切,常自拍的人都知道最好看的角度在哪,所以當代的美基本上是不能動的。他還說,我們永遠無法看見自己的臉,因為我們連照鏡子的眼睛,都是透過整個社會價值的眼睛。

 

試想想,其實所謂的「美的標準」是一直在變化的,如同時裝每年不同。那這樣的情形之下,我們還要一直追求下去嗎?還是應該要有自己的一套「標準」?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赫塞曾說:「走近森林發現沒有一棵樹是醜的,每棵樹都依循著最適合自己的方式生長著。」你我都可以是這棵樹,如此舒服自適地活著。

 

 

珍惜唯一的自己 

卡爾曼:我很想念我。

列特:我也是,我好想念我。

卡爾曼:我也是。自從看到我以後,我就一直在想著我。

列特:我也是,要不是時時刻刻跟我在一起就太浪費了。

卡爾曼:是啊,沒有我我活不下去。

列特:沒有我我也活不下去,丟了我的話我會生不如死。

卡爾曼:我再也不想離開我了。

 

 2009年9月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stherZ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